法國十大文藝景點

 

一、盧昂

    法國文豪雨果譽為「百鐘之城」,漫步於盧昂四周散佈著古蹟與歷史建築的舊城區

    盧昂位於法國西北部,自古以來就是諾曼第地區的宗教與行政中心。歷史上,盧昂是中世紀歐洲最大最繁榮的城市之一,至今依然保有中世紀的風情與幽靜的氛圍。聖女貞德的故事結束在這裡。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聚集此地不但為了緬懷聖女貞德,更為印象派大師莫內的畫作與大文豪福婁拜、莫泊桑、雨果等人之筆下描繪而心神嚮往。主要名勝有盧昂主教座堂、大鐘樓等。盧昂市中心的歷史街區幾乎全為人行步道,在這神奇的街區中保有市民生活及宗教藝術最重要的四項古蹟,漫步其中,盡覽盧昂自羅馬時期至今歷經千年的歷史。

 

二、 翁弗勒Honfleur

    英吉利海峽海口出的一個古老港都,印象派畫家非常喜愛這個和平港都的風光

    翁弗勒位於法國諾曼第的北邊,靠近象鼻海岸,是個千年的古城,因其所在位置曾是是運輸和軍事的重要據點,在歷史上也是多位航海家探險之旅的起點。除此之外,這個小鎮的景物都很獨特美麗,一直以來是藝術家們的最愛地點之一,曾是許多有名的畫家如莫內、雷諾瓦、庫爾貝、布丹、畢沙羅及塞尚等作畫的地方,小鎮街景彷彿在名畫中似曾相識。

 

三、 諾曼第(二戰海灘) Normandie

 

   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聽著相同海浪的拍擊聲,憑弔七十年前的驚險壯烈,文藝之思古幽情

    今年剛好是二戰關鍵戰役「諾曼第登陸」的70周年紀念。此次作戰於1944年6月6日的諾曼地登陸展開,並在同年8月19日渡過法國塞納河後結束。法國政府推動把當年盟軍浴血搶進的下諾曼第地區海灘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諾曼第登陸」1944年6月6日,由美國陸軍上將、 盟軍統帥艾森豪(Dwight D. Eisenhower)指揮。美、英、加拿大等同盟國聯軍在這天從英國渡過英吉利海峽,約15萬名士兵在諾曼第多個灘頭搶灘,與法國自由軍、波蘭、捷克、 挪威等多國軍隊會合進擊。濱海小鎮亞荷夢雪-勒班(Arromanches-les-Bains)是當年登陸行動的主要地點之一,海灘上如今還看得到同盟國軍隊當時為登陸而搭建的人工港遺跡。

 

    美軍墓園是「諾曼第登陸」相關遺跡裡,最多人參觀的地點,去年共有125 萬人造訪,其中37萬5000人是美國人。這裡有9300座白色十字架,代表在奧瑪哈沙灘(Omaha Beach)登陸而犧牲的美國軍人。近年也有一些老兵,過世前要求把自己的骨灰撒在諾曼第戰役的海灘上,緬懷。

 

四、聖米歇爾山Mont-Saint-Michel

    法國文豪雨果讚為「猶如海上金字塔」,聳立在孤島上的修道院十分壯觀也令人驚奇。

    聖米歇爾山是法國諾曼第附近,海岸邊的岩石小島,為法國旅遊勝地,也是天主教徒的朝聖地,山頂建有著名的聖米歇爾山修道院。聖米歇爾山及其海灣於197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聖米歇爾山在諾曼底地區以南的布列塔尼,靠近歐洲邊境的聖瑪洛海灣的小島,小島呈圓錐形,由聳立的花崗岩構成。經常被大片沙岸包圍,僅漲潮時才成為島。聖瑪洛海灣漲潮迅猛,潮汐之間的差額超過,每逢傍晚,大西洋的潮水有如萬馬奔騰般撲過來,將山邊的流沙淹沒,聖山頓時變成汪洋,蔚為奇觀。聖徒傳中記載了一次真實的海嘯,大約在八世紀初期,海水的一次猛烈和破壞性的侵襲,徹底改變了這裡的地貌,造成聖米歇爾山從此的絕美孤島景觀。

 

五、 聖瑪洛Saint Malo

 

    法國文學家福婁拜曾稱聖瑪洛為,「波濤上的石皇冠」

環繞舊城區的城牆,過去保護城市,現在則是欣賞美麗海岸線的絕佳步道。

 

    聖瑪洛位於布列塔尼半島北側底部,是ㄧ個有城牆環繞、三面環海、一面連接陸地的半島。為舊時要塞、重要的軍港,控制其北方的海口灣及更外面的海域,整個舊城區被包圈在城牆之內。聖瑪洛又名海盗船窟,在16-17世紀時,其獲得法國國王的特許,在戰時可以對敵國船隻進行襲擊及搶奪貨物的私掠船,大多來自聖瑪洛。二次大戰期間,城市八成被德軍破壞,惟有城牆逃過一劫,保存了下來。

 

    聖瑪洛的觀光中心是城牆環繞的舊城區,以細帶狀的陸地與本地連結,昔日則是呈現龜甲形狀的岩島,四週被花崗岩堅固的城牆所環繞,和陸地連結的地方是固若金湯的城塞,與本土的人造港、漁船、遊艇形成特殊的景觀。

 

六、香波堡Château de Chambord

 

    沿著法國最長的河流羅亞爾河,拜訪有「法蘭斯瓦一世的華麗妄想」之稱的香波堡

    羅亞爾河流域星羅棋佈的城堡之中,有兩座特別具有象徵意義。其一是雄偉壯麗的香波堡,象徵帝王的無上權勢,法國人譽為「法國古堡的國王」;其二是婉約嫵媚的雪儂梭古堡,她是國王女人的香閨,法國人則譽為「法國古堡的王后」。這一王一后、一剛一柔,可說是羅亞爾河流域最受歡迎的城堡。

 

    香波堡是羅亞爾河流域城堡群中最大的城堡,所費不貲,耗費數百年的光陰才完成。西元1519年,由瓦盧瓦王朝的弗朗索瓦一世始建,其1574年去世時也才完成主塔以及一座側翼。接下來的亨利二世雖有繼續興建,卻也在不久之後就荒廢了。最後,是由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四於1684年完成。香波堡融合了傳統法國中古時代的形式與古典義大利的法國文藝復興建築。這座城堡集合了中世紀要塞的宏偉壯闊和義大利文藝復興的豐富內涵,卻沒有任何可以居住或是軍事防禦的實質功能。再加上地處偏僻,物資往來不便,歷任的國王都極少來此遊玩。

 

    香波堡中,最為有名的設計即是它的雙螺旋梯。雙螺旋梯是由達文西設計,位於城堡的主塔中央,兩座不同入口的螺旋式階梯環繞同一空心石柱,交錯盤結貫穿城堡的三層樓。此一設計主要是為了讓國王偷情時,可以讓情婦與皇后厝身上下而不發現彼此。

 

 

七、雪儂梭古堡Château de Chenonceau

 

    雪河之畔,如紗雪般白皙的雪儂梭古堡,又名「六個女人的城堡」

    座落於羅亞爾河支流,是羅亞爾河谷地最具女性氣息、最浪漫綺麗的古堡。富於文藝復興氣息的古堡,自 16 世紀以來,經過數位兼具權勢與才華的女性修建,其跨越雪河的水上城堡,以及分屬法王亨利二世皇后與情婦的兩個美麗花園,使雪儂梭古堡充滿美麗優雅的格調。

 

    1891年,古巴的大富翁荷西‧泰瑞(Jose-Emilio Terry)買下城堡,並於1896年轉賣給親戚佛蘭西斯科‧泰瑞(Francisco Terry)。1913年,因巧克力而聞名的梅尼爾家族(Menier family)買下這座城堡至今。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梅尼爾家族在雪儂梭古堡的長廊設立臨時的醫院。經過數個世紀的變遷,城堡內的宮幃韻事依舊流傳,而城 堡外的花園流水美麗如昔。

    在法國的古堡中,雪儂梭古堡是僅次於凡爾賽宮受到喜愛的城堡。數個聰慧又多情的女人,寫下雪儂梭古堡近 400 年來的歷史,每一個女人各自賦予城堡不同的生命情調,她們的故事將一代一代流傳,她們的芳華將繼續迴蕩在城堡的古老氛圍中。雪儂梭古堡無可挑剔的美麗外表與浪漫的愛情傳說,成就其不朽的絕代風華!

 

 

八、夏爾特Chartres

 

    西歐天主教重要聖母朝聖地之一。據說聖母瑪利亞曾在此顯靈,且保存瑪利亞曾穿過的聖衣,使此地成為教徒朝聖地。

    羅馬時稱為Autricum,因在厄爾河畔(當時的Autura)而得名。後來該城被稱為civitas Carnutum(卡爾尼特人的城市),源於高盧人的一支,卡爾尼特人的主要城市。現在的名字「夏爾特」(Charter)就是來自於「Carnetes」(卡爾尼特人)。市區最高點聳立著舉世聞名的夏爾特大教堂。

 

    夏爾特大教堂內共有170多扇花窗玻璃,當中完整保存了100多扇12世紀—13世紀的花窗玻璃,這此彩色玻璃窗以聖經故事為題材,繪畫了4000多個拜占庭風格的人物,形象鮮明,栩栩如生。

 

 

九、凡爾賽宮Château de Versailles

 

    太陽王路易十四的燦爛象徵,法國君權時期的體現,感受法國的貴氣與奢華。

    凡爾賽宮位於法國巴黎西南郊外凡爾賽鎮。曾經是法國的王宮。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是世界五大宮之一。

    最早法國國王路易十三在這裡修建了一座二層的紅磚樓房,用作狩獵行宮。到了路易十四,宣布將法蘭西宮廷從巴黎遷往凡爾賽。凡爾賽宮建造完成後,成為歐洲最大、最雄偉、最豪華的宮殿建築,並成為法國乃至歐洲的貴族活動中心、藝術中心和文化時尚的發源地。

    凡爾賽宮為古典主義風格建築,立面為標準的古典主義三段式處理,即將立面劃分為縱、橫三段,建築左右對稱,造型輪廓整齊、莊重雄偉,被稱為是理性美的代表。其內部裝潢則以巴洛克風格為主,少數廳堂為洛可可風格。凡爾賽宮的外觀給人以宏偉壯觀的感覺,室內裝飾極其豪華富麗是凡爾賽宮的一大特色。

 

 

十、巴黎Paris

 

   「如果你夠幸運待過巴黎,它將永遠跟著你,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饗宴。」-海明威

    「花都」巴黎,向來有藝術、時尚、浪漫之美譽,美酒、香水、時尚品牌聞名世界,歷史悠久的巴黎,除了是法國的第一大城市及首都外,也是歐洲的中心。走訪莎士比亞書店、流連轉角咖啡店,找到金城武坐過的那張長椅。

    巴黎的經典地點實在太豐富,最有名的地標如巴黎聖母院、凱旋門、艾菲爾鐵塔等等,市內處處都是雄偉壯麗的建築物,風光旖旎的名勝處處林立,露天咖啡座、歌劇院、美術館等,到處充滿浪漫藝術氣氛,讓人留連忘返。

 

 

 

原圖文出處: http://bit.ly/1DWXtfA

 

arrow
arrow

    艾瑞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